这孩子年纪轻轻,尚未满十六,却已如此蛮横无理!若到了二十六、三十六岁,那岂不是更加肆无忌惮了!
在百色起义期间,邓小平对那位身材矮小的李天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当时年仅15岁的他,担任军部特务连的副连长,尽管面容稚嫩,但战场上的表现却异常勇猛。
在隆安血战中,李天佑虽然脚部受伤,却坚决不退离战场,他一瘸一拐地坚守了五天五夜,顽强地抵挡住了桂军的进攻。在乳源战役中,红7军主力遭受重大损失,伤亡人数接近千人,干部伤亡更是高达三分之二,面对重重包围,李天佑再次身先士卒,亲自率领突击队成功突破重围,开辟出一条生路。
红军队伍里,涌现出不少年纪轻轻就能独当一面的指挥官,如林彪、粟裕,他们当时在全军中被誉为“青年军事家”。然而,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他们都拥有扎实的军事背景,要么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,军事理论扎实;要么出自学生军,文化素养高,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。
但李天佑却是一个特例。
他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,自幼便投身于田间劳作,8岁便开始了农耕生活。后来,全家被迫迁徙,为了生计,他们不得不依靠砍伐树木烧炭为生。然而,生活实在太过艰难,他们最终无法继续维持下去,于是他决定加入桂军部队,成为一名士兵。后来,他又跟随北伐时期的著名将领李明瑞,参与了起义,并最终加入了红军。
起初,李天佑不过是个行事鲁莽的先锋,接到指令便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,至于战斗的目的和对手,他一概不问,至于战略和战术,他更是毫无了解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热血沸腾的年轻战士,愣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,从最初的勤务兵一路晋升至将军之位。
年仅十六岁便执掌红7军特务连,赢得了“小老虎连长”的称号;二十岁时晋升为红三军团第五师的师长,成为彭德怀麾下的得力战将;二十四岁担任八路军第三四三旅的旅长,获准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;三十四岁时成为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的司令员,以及第三十八军的创始军长。
回顾李天佑所率领过的部队,大多属于同一时期的顶尖力量,其中不乏肩负守护中央重任的“御林军”。在晋升速度和职务地位上,李天佑在军中的发展堪称首屈一指,年仅20岁便担任师长,这一成就也在红军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为何李天佑会受到如此重视?
初入红三军团之际,彭德怀便对这位“娃娃师长”情有独钟,觉得他虽年纪轻轻,却拥有丰富的战斗经历,作战时态度坚决,尤为重要的是,他执行命令从不马虎,面对别人不敢挑战的战场,他敢于迎难而上,即便别人无法取胜的战斗,他亦能突破重围。如此敢于攻坚克难的猛将,恰是彭德怀所渴求的良将。
在八路军115师期间,尤其是在东北战场的交锋中,林帅对李天佑的青睐显露无遗。他不仅无视反对意见,毅然决然地替换了在“三下江南,四保临江”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万毅,还将东北民主联军中战斗力最强的1纵交由李天佑指挥。继而在四平攻坚战中遭遇挫折后,林帅还亲自致信李天佑,对他予以肯定,强调他的能力,并叮嘱他务必总结经验教训。
林帅对军事要求严格,但在面对李天佑时,态度却有所缓和。这主要是因为林帅看重李天佑的才华,觉得他不仅勇猛,更擅长运用谋略来指挥战斗。尤其是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习经历之后,李天佑展现出了指挥大规模作战的巨大潜力。
李天佑的军旅生涯可谓一帆风顺,然而,这背后却离不开他凭借命运之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。
1932年,红军进攻赣州城,李天佑亲自率领突击队攀爬城墙,不幸身负三枪,从城墙上坠落,昏迷在尸堆之中。几名战士误以为连长已经英勇捐躯,悲痛地将他抬回营地,正准备为其挖掘坟墓时,令人惊叹的是,李天佑竟然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。
李天佑历经七次受伤,其中多次险些丧命,然而他从未发出过一声呼痛,也未曾有过任何诉苦。即便如此,这位坚如磐石的将领,在湘江战役中却两次泪洒战场。这场败北,成为了他终身无法释怀的遗憾。
1934年10月,由于李德和博古的错误决策,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了挫败,不得不启动长征。在这场战略转移中,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担任了先锋队,而李天佑指挥的红5师则被挑选为尖兵,肩负起全军开路先锋的重任。
11月,红军从湖南道县启程,着手实施湘江的强行渡河。那时,战局变得异常严峻,蒋介石的中央军以及湘、桂、粤等地的地方军阀,布下了严密的防线,前后夹击,数以十万计的敌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“包围圈”,意图将红军在湘江东岸彻底剿灭。
就当红军抵达湘江岸边的时候,一则坏消息传来:白崇禧出手了。
在湘江战役爆发前夕,蒋介石与桂系的李宗仁、白崇禧均怀有各自的私心。蒋介石意图让红军与桂军相互消耗,自己从中获利,因此他下令追击的中央军故意放慢行进速度,将原本2日的行程延长至7天,确保红军与桂军能够正面遭遇。
桂军的主帅白崇禧,被誉为“小诸葛”,其用兵之道神秘莫测,谋略高深,他一眼便看穿了蒋介石的险恶图谋。于是,他立即下令,除了留下三个团守卫桂北的全州、兴安和灌阳地区,其余的桂军主力部队全部后撤,采取守势,不主动进攻,只希望将红军驱逐出广西境内,任务便算完成。
在那湘江之战的初期数日,自全州至兴安、界首的湘江两岸百里之地,竟暴露出一处巨大的缺陷。然而,这等天赐良机,却因李德、博古二人缺乏军事远见,被一再拖延,终至错失良机。
蒋介石察觉到各方势力均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,彼此之间勾心斗角,内斗激烈,愤怒之下破口大骂,随即拨通了白崇禧的电话,并严厉命令他立刻指挥桂军发起追击。
白崇禧不愿在这个时候与对方翻脸,于是只得命令桂军全体出动。然而,为了保留自身实力,他仍旧留有防备,特地吩咐桂军。“不拦头、不斩腰、只击尾”追随红军的足迹作战,既无需陷入生死搏斗,又能满足蒋介石的指令,同时还能提升战果。
最终,白崇禧对红军的行军速度预估过高。当桂军的第15军第44师、第7军第24师以及第45师的第134团抵达新圩地区时,他们遭遇的并非红军的尾随部队,而是红军行进队伍中的关键部位。
新圩一失,整个红军将被“腰斩”,首尾难顾。
彭德怀目睹桂军猛攻至红军队列的核心部位,心中既愤怒又焦虑。此刻,他已将兵力发挥至极致,根本无法再抽调出一支预备队。
在形势所迫的情况下,彭德怀不得不向红5师发布严格的指令,要求部队火速前往新圩进行阻击,以捍卫红军左侧的安全,同时确保中央机关的“红星”纵队能够安全渡过湘江。此外,他还向师长李天佑下达了严格的命令:
“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,以全力坚持3至4天,方可撤出!”
红5师全程参与了战斗,短短数日便历经多场激战,士兵们早已筋疲力尽。原因是13团已被调至军团直接指挥,导致李天佑仅剩14、15团可用,而且这两个团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,编制严重不完整,总兵力不过3000余人。然而,红5师所面临的对手是桂军的两个主力师和一支自主团,总兵力高达14000余人。
为什么紧要关头,彭德怀仍要调用已经快“打不动”的红5师?
该部队的起源可追溯至百色起义所创立的红7军,主要由广西籍士兵组成,这支部队在中国革命历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1930年11月,红7军约7000名战士从广西河池毅然启程,历经重重困难,成功突破敌军防线。他们转战于广西、贵州、广东、湖南、江西五省,历时超过8个月,行程累计超过7000华里,最终在1931年7月抵达了江西苏区。
历经千里征程,部队成员锐减至三成,而红7军留存的核心成员,无一不是历经百战、屡经考验的英勇战士。
白崇禧所率领的桂军,在全国众多军阀的军队中,战斗力堪称顶尖。尤其是桂7军,其凶猛的战斗风格,与那些装备精良的中央军王牌不相上下,即便是红军中也鲜有能与之一较高下的部队。
在逆境中阻挡白崇禧率领的桂军,唯有红5师能够胜任。广西人需以广西人相抗,红7军应对桂7军。他们勇猛无畏,擅长白刃战,毫不畏惧刀剑交锋,唯有狼兵能与狼兵一较高下。
全灌公路的灌阳至新圩路段两侧,群山屹立,密布着茂密的松树和灌木,这样的地形对于防御极为有利。然而,李天佑为了尽可能延长战时,不得不将防御阵地持续向南推进,通过牺牲空间来争取时间,从而保障中央纵队以及后续部队能够成功渡过湘江。
28日凌晨,战斗伊始便毫无试探,直接进入了白热化阶段。桂军首先以飞机和火炮进行猛烈轰炸,紧接着步兵一波接一波地发起攻击。桂军44师接到严令,对红5师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势,短短数小时内便发动了多次冲锋。
然而,直至日暮时分,桂军在兵力和火力上均占有绝对优势,方才艰难地突破了红5师的第一道防线,夺取了数个山头,但同时也付出了超过500人的伤亡代价。
白崇禧未曾料到战事会如此困难,红军在极度疲惫之下,竟然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。经打听,他才发现对面的红5师成员多为广西同乡,而年仅20岁的师长李天佑,恰恰是白崇禧的临桂故里之人。
但是此时的战场上,哪里还有脉脉乡情。
桂军久攻未果,攻势愈发猛烈。他们除了保留少数预备力量外,几乎将主力部队全部投入战场,采取正面对抗与两侧迂回相结合的战术,对红军实施全方位的包围攻势。这种战法,其目的直指红5师的全军覆灭。
红5师所抢修的防御工事,在桂军的炮火轰击下,根本无法承受,阵地只能依靠士兵们的生命来加固。当第二道防线被攻破后,14团的团长黄冕昌亲自奔赴前线阵地,即便腿部受伤,他依然坚持指挥战斗。面对敌人从两侧向界首山第三道阵地发起的猛攻,他不顾个人安危,起身高呼反击,却不幸被子弹击中,英勇牺牲,年仅32岁。
黄冕昌,广西籍,是红7军的老战士,他与李天佑不仅是同乡,更是共同战斗了四年的战友,彼此间感情深厚。当得知不幸的消息时,向来冷静的李天佑竟然愣在原地,泪水无法自制地流淌下来。
红5师在拼杀到这一阶段,已无力再战,前沿的战斗人员几乎全部阵亡。14团团长黄冕昌英勇捐躯,政委毛国雄身受重伤。15团团长白志文、政委罗元发亦身负重伤,更有两位营长不幸牺牲。
不容迟疑,师参谋长胡浚主动请缨,要求亲自奔赴前线进行指挥。众所周知,此刻前往战场,几乎等同于做好了献身的准备。然而,红军的英勇无畏正是如此,营长战亡,团长接替;团长阵亡,参谋长挺身而出;最终,由师长李天佑接棒。
胡浚的年纪略长于李天佑,不久前他刚刚被调至红5师,然而他和李天佑以及黄冕昌都曾在瑞金的红军大学接受过教育,彼此间的友谊十分深厚。在分别之际,李天佑眼含泪水,紧紧握住胡浚的手,目送他离开指挥所,直至他的身影在硝烟中渐行渐远,谁也没料到这竟会是他们之间的永别。
阵地已被桂军攻得支离破碎,胡浚亲自率队指挥剩余的战士,对桂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,一山头接一山头地拼杀,顽强地将桂军的攻势一一击退。然而,就在这反击的过程中,胡浚英勇牺牲,他始终坚守阵地,未曾后退半步,最终倒在了冲锋的征途上。
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,红5师连折两员大将。
这位铁骨铮铮的勇士,历经无数战斗,始终以血肉之躯捍卫,未曾流下一滴泪水。然而,在湘江战役的硝烟中,李天佑却因两位生死与共的战友不幸捐躯,两次忍不住痛哭失声。
此刻,红5师弹药耗尽,粮食告罄,战士们身心俱疲,已至极限。缺乏预备队,指挥系统不完整,李天佑亲自召集剩余战士,撤退至最后一道防线——炮楼山阵地。
晚年的李天佑曾回忆湘江之战:
1934年,那场与桂系第7军在湘江展开的惨烈血战,成为了我终身难以忘怀的回忆。广西人对抗广西人,那些小小的山头,红5师险些未能坚守。战士们用他们的鲜血和肉体,构筑起一道敌人难以逾越的钢铁壁垒!攻占山头固然艰难,但守住山头则更为困难!战士们必须以鲜血堵截,以肉体抵挡,才能确保山头的安全。
经过连续三天三夜的激战,红5师终于传来了喜讯,军委纵队已悉数成功渡过湘江,同时,他们也迎来了前来接替防务的红6师。
整个湘江战役,最激烈的战场是新圩。
新圩之战中,红5师损失惨重,逾2000名战士英勇捐躯,伤亡比例超过三分之二。从参谋长胡浚起,团、营、连各级干部几乎伤亡殆尽,红7军的主力几乎被消灭殆尽。渡过湘江之后,红5师不得不缩减编制,仅剩下一个团。
此后的红6师亦在此地付出了2000多人的代价,18团更是遭遇了全军覆灭的惨剧。新圩周边的红五军团和红八军团亦与桂军展开了数场激战,伤亡人数接近6000。
这一仗,也让李天佑终生难以原谅白崇禧。
解放战争末期,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挥师南征,在中南地区激战,进军西南,沿途击败了桂系势力,使其土崩瓦解。直至广西全境解放前夕,即将撤退的白崇禧仍心有不甘,将手下部分正规军打散,以他们为核心,招募各地散兵和土匪,在广西的崇山峻岭中展开了游击战。
1949年年末,李天佑带领部队重返故土,同时身兼13兵团副司令员与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的要职,肩负起保卫西南边疆、剿灭匪患的重任。此次行动中,李天佑亲自深入前线,指挥部队在桂东南、瑶山地区展开剿匪作战,决心彻底消灭白崇禧残余势力。
到1951年4月,广西的匪患被基本肃清。
2007年,李天佑的儿子李亚滨秉承父亲的遗志,重返湘江古战场。在杨柳井村,他邂逅了一位年迈的历史目击者——87岁的何小妹。当年,正值14岁的何小妹就居住在那间屋子里,而那间屋正是湘江战役时期五师的师部以及指挥中心。
李天佑将军的子女何小妹的到来,让这位双目失明的长者心情无比激动。他伸出颤抖的双手,轻轻地在李亚滨的脸上抚摸,口中连声表达着喜悦之情。
“真像,真像!”
回忆当年的那场血战,老人感怀伤神,痛心地说道:
山丘之上、战壕之中,尸体遍布,其中不少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。尸体堆积如山,村民们只得将泥土运来,将他们共同埋葬。
在那时民众的心中,红军被视为亲人,如同自家子弟。目睹战士们浴血奋战,湘江水尽染红,人心怎能不深感悲痛。“三年不喝湘江水,十年不食湘江鱼”这是湘江两岸百姓心照不宣的规矩。
258家场外配资名单.正规股票配资网址.正规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